纱剪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纱剪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玉米皮编织技艺传承人带领下岗职工找到就业门路-【新闻】

发布时间:2021-05-24 09:48:20 阅读: 来源:纱剪厂家

玉米皮编织技艺传承人带领下岗职工找到就业门路

玉米皮在人们眼里只能喂牲口、当柴烧,然而,在海林市王芬手里,却变成一个个风格各异、编织精美的女性拎包、椅垫茶垫等艺术品。如今,王芬的手艺不但让全家致了富,而且还走出国门,让更多下岗职工找到了就业之路。

心灵手巧,自小学会祖传技艺

玉米皮编织是我国草编的一种,编织技艺始于山东,随着大量关内人涌入东北,他们把金黄色的玉米、大豆播撒在东北的黑土地上,更把精致典雅、色彩斑斓、美观实用的艺术精品传播给了林海雪原。王芬跟他的祖辈一样,也是“闯关东”来的。

王芬从小生活在山东省胶南市大村镇双庙村,当时的草编技术就是他们的特殊手艺,村子里的人靠这个祖辈传承下来的技术,养家糊口。“当时主要负责出口给俄国人,全村男女老少都会编。”王芬说,那时上学的时候,学校就普及草编技术,当时专门有老师教怎样晾晒玉米皮、怎样用硫磺熏制,然后进行编织。由于王芬心灵手巧,悟性较高,她所编织出来的东西总是比其他同学的精致。“学校把编完的产品送到草编厂,每个产品都要写上学生的名字进行打级,然后按照等级出口,我编出来的东西始终都是一等品,卖的价钱也比别人高。”对于小时候的事,王芬依然记忆犹新。

来到异乡,草编技艺大显身手

王芬告诉记者,后来她15岁的时候,跟着家人闯关东来到海林市新民村,来到异乡,她并没把这一门手艺扔掉。“当时别人把秋收后的玉米叶子喂了牲口,有的干脆扔到地里任其腐烂,而我却要留下来一些,编织一些小物件。”王芬说,她把这些玉米皮做成坐垫、茶垫、小筐小篓送给亲朋好友,不但磨练了技艺,也变废为宝了。当时大家看到这些小物件,根本不相信这些东西都是用苞米叶做成的。“虽然大家都感到非常惊奇,但是并没有一个要求跟着学习编织的。大家只是口口相传,在新民村有个山东人,会用玉米叶子编东西。”

王芬会草编这一手艺,就连她自己也没觉得怎么样,虽然逢年过节给亲戚朋友编点小东西,自己在家闲着没事儿也常编着玩,但是她一直没往深处想,真正让王芳头脑开窍是在2007年。当时,海林市共和村村委书记许海明知道王芬的巧手编织后,亲自来到王芬家中一探究竟,当他看到王芬家中一件件做工精致、样式各异的草编作品时,许海明不禁发出啧啧的赞叹声,他当即提出,这些草编作品可以卖钱,并且能给王芬找到销路。听到许海明这一番话,王芬心底涌动的热情再次高涨起来。“放心吧,只要能找到销路,要多少,咱就能编多少。”有了王芬这句话,许海明心里有底了,村里不但支持王芬编织,又掏钱将王芬送到山东省莱州市进一步去学习。

外出深造,带动村民发家致富

在这个全国草编基地,王芬大开眼界,原来玉米皮不但能编坐垫、还能编各式各样的流行背包、蓑衣、斗笠,样式应有尽有,王芬看得眼睛都直了,她真想一下子把所有东西都学会,带回村里。

在学校的20天里,除了吃饭、睡觉,王芬大多都在编织,她不停地编织、学习,目的就是能回报第二故乡,让更多的人能发家致富。“由于编织时间过长,手都磨破了,但是当时根本不知道疼。”学成后王芬回到了家乡,而此时的王芬掌握了更多的编织技术。有人看到王芬编的背包很不错,就过来学习,但学习的人并不太多,后经当地电视台推广,学的人越来越多了,后来就连大庆、辽宁、吉林等地都有慕名求艺者。王芬的名气越来越大了,但是她依然耐心传授每一名学员技术,并且在牡丹江、绥芬河、海林、宁安等周边地区现场传授编织技术,传艺数十次,学员达到200多人。王芳说,现在掌握这门技术的人很少,而精于技艺的人更是微乎其微,早年掌握这项技术的老闯关东人所剩无几,应该说这是一项濒临消亡的技术,如果再不抢救、传承下去,就会有失传的危险。为此她要不停地讲学,让更多的人了解、掌握这项技术。今年,这项技术又被我市定为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。而王芬本人也连续多年被海林市评为“三八红旗手”和牡丹江市“创业兴家女能人”等称号。

如今,王芬开办的培训班已经被海林镇命名为“巾帼手工编织基地”。今年初又办起了“玉米皮编织品经销公司”,并在海林镇成立了经销商店。以此为平台,更能广招学员普及技艺。在王芬的带领下,很多农民开始学习玉米皮编织技术,并找到了销路,将编织的艺术品出口到了韩国、日本,增加了家庭收入。

对于以后的路,王芬说,她还将加强组织培训,扩大经营范围,培养更多的学员,让玉米皮编织技术繁花似锦,让更多的人走向致富的道路。

别墅玻璃房搭建

沧州久源管道制造有限公司

南京环保软包价格

改拔丝电焊网货源